关于我们
经销商查询
收藏本站
首页 » “微创手术”让老蚌多生珠
“微创手术”让老蚌多生珠
发布日期: 2015/7/6 15:42:52   查看次数: 6241

“微创手术”让老蚌多生珠

相关项目助我国淡水珍珠养殖走出困境 被列为广东科学进步奖一等奖拟奖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珍珠,以其晶莹的色泽和圆润的外形,赢得爱美者的青睐。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和养殖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

    然而,近一百多年来,国外珍珠养殖业发展迅速,产品价值长期居高,我国这一产业却处于国际被动地位,特别是淡水珍珠养殖周期长、形状不理想,因此经济价值低。

    近日,广东省2014年度科学进步奖项通过公示,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的项目“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被列为一等奖拟奖项目。在我们采访的这天,绍河公司的《用淡水河蚌养殖珍珠的插核方法》专利获得2014年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的证书也恰恰寄到。

    该项目第一发明人谢绍河及团队,经过数十年研究,在中国首创“淡水有核珍珠”,让中国淡水养殖珍珠终于闪现出璀璨的光彩。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林亚茗 通讯员 叶青 策划统筹:陈枫 黄慧莹

    1

    首创“淡水有核珍珠”

    仔细研究过蚌的生理结构,谢绍河在已经做过无核育珠的“老蚌”中成功植入直径5—6毫米的珠核,中国由此在世界上首创“淡水有核珍珠”

    珍珠按照成因,分为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两种。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贝、蚌体内自然形成的珍珠。按照习惯,人们把珍珠又分为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两大类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湖泊中产出的珍珠。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珍珠养殖大国,早在1000年前就有养殖珍珠的记录。可是,由于这些发明没有得到很好的应有发展,渐渐失传。

    说起中国珍珠养殖业的复兴,不得不提早已仙逝的熊大仁先生。他曾任广东湛江水产学院(现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成功养殖了我国第一批海水珍珠以及淡水无核珍珠,培养了成百上千的珍珠养殖人才,被后人誉为“中国现代珍珠之父”。

    熊大仁正是谢绍河上大学时的老师。

    原先中国的珍珠养殖,是通过在河蚌外套膜植入细胞小片培育“淡水无核珍珠”,养殖周期长达5—6年,而且珍珠形状不规则,导致产业经济效益低。看到这一现状,潮汕汉子谢绍河十分焦急。

    有核珍珠需要在养殖时将细胞小片和用丽蚌做的珍珠圆核一同植入。那2毫米×2毫米的细胞小片决定着珍珠的颜色,也会促使蚌体形成珍珠囊,分泌出珍珠质,叠加包裹珍珠核,从而形成珍珠。

    可是,从植片培育“无核珍珠”转入植核培育“有核珍珠”,其中的技术难点如何突破?

    谢绍河想将“淡水有核珍珠”分代研究逐个击破。第一代技术,他尝试在靠近河蚌边缘的外套膜中植核育珠。但因外套膜很薄,外侧细胞层和内侧细胞层夹着结缔组织,总厚度只有1—1.5毫米,且肉质很嫩,难以植入5毫米以上的圆核育珠。

    第二代技术则是在内脏团中植核育珠。“但内部器官复杂、肠系发达,没有像海水珠母贝那样的生殖腺核位,植核育珠难度更大。河蚌植核手术时的死亡率、脱核率高,成珠率低,难怪日本人做了一百年了都没有成功。”说到这一课题,谢绍河坦言,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有人开始涉足,却一直无果。

    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谢绍河毅然下海离校,回到潮汕家乡,专心攻克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在最艰苦的阶段,他连续工作4天4夜,亲手做了1500只蚌的植核手术。

    可研究频频遇到瓶颈,他连新的河蚌都买不起了。此时他灵机一动:为何不将池子里的2000多只“老蚌”(已经做过无核育珠的蚌)拿来一用,再做一次植核育珠试验?

    经过仔细研究蚌的生理结构,谢绍河终于在这些老蚌中植入了直径5—6毫米的珠核,使育珠试验得以进行下去。

    1985年初,谢绍河试培育出淡水有核珍珠产品5公斤;1988年取得初试成功后,研究团队进入中试植核育珠生产,收获中试产品50多公斤……

    1991年6月,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交易会在广州召开,世界珍珠界的权威人士何乃华先生在招待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率先培育出‘淡水有核珍珠’,产品将在本次交易会推出!”

    个大圆润、珠光闪烁的珍珠,让人爱不释手。客商在3天内增加了300多人,日本珍珠界七八十人闻讯“包机”赶来会场,就是为了亲眼目睹刚刚问世的“淡水有核珍珠”。

    1994年12月17日,谢绍河的技术成果由广东省科委组织专家现场鉴定,确认为“世界首创”。

    2

    老蚌生珠7年收获3次

    利用培育过珍珠的育珠蚌,在收获珍珠时用手术的方法将珍珠取出,同时在收珠后的珍珠囊中再次植入珠核,继续养殖培育“再生有核珍珠”

    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产量和产值的问题了。

    在广东海洋大学的支持下,经过多次试验,谢绍河创新了三大方面的养殖技术。

    创新点之一是河蚌植核培育新技术。“我们经过反复试验,革命性地改变了河蚌外套膜培育‘无核珍珠’的模式,让外套膜和内脏囊都能培育出‘有核珍珠’。”

    此外,谢绍河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送核器和高效植核方法,显著提高外套膜淡水有核珍珠的留核率、成珠率和优质珠率;并发明了河蚌内脏囊部位植核的精准定位技术,建立了河蚌特殊时期的生理状态调节关键技术。使培育有核珍珠技术从外套膜向内脏囊再次升级,使得培育出的淡水有核珍珠颗粒更大、价值更高,成珠率90%以上,优质珠率20%以上。

    谢绍河介绍,外套膜淡水有核珍珠直径在8—12毫米之间,价格是3000—5000元/千克;而内脏囊淡水有核珍珠直径在12—17毫米间,价格在1万元/千克以上。同时,经国家级检测机构检验证明:“淡水有核珍珠”珠层厚度是普通海水珍珠的4倍以上,超过国内外优质珍珠等级标准。

    第二个创新点在于研发了育珠蚌多核位一体多用和珍珠囊多次高效利用技术。“我们一方面实现了河蚌外套膜和内脏囊同时育珠;另一方面,还采用微创手术在收珠时再次植核育珠。”谢绍河说,这种养殖方法开创了育珠蚌再生利用的高效育珠产能,“可利用培育过无核或有核珍珠的育珠蚌,在收获珍珠时采用手术的方法将珍珠取出,同时在收珠后的珍珠囊中再次植入比取出的珍珠大1毫米左右的珠核,继续养殖培育出再生有核珍珠。”

    这一“微创手术”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技术人员用特殊的手术工具将蚌壳撬开1—1.5厘米的小口,取珠放珠必须麻利、精准。据技术人员介绍,只有这样,才不会伤及育珠蚌两端的闭壳肌,可继续孕育珍珠。“根据原有技术,珍珠囊不再利用,养殖育珠周期5—6年,收获珍珠1次。而这一技术养殖育珠周期为7年,收获珍珠3次。”谢绍河说。

    第三个创新点,是优化集成了植核育珠、养殖系统技术。“光是吊养方式就很有讲究。”谢绍河说,养殖时会根据季节变化调节吊养水层,“冬天和夏天,育珠蚌应吊养得深一些,因为这样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春天和秋天,则可以吊养得浅一些,因为浮游生物较多。”

    不仅如此,项目还提倡“生态养殖”和“公益养殖”模式,利用富营养成分的三类水质水域养殖育珠,不施肥、投饵和使用任何药物,实行科学管养调控。“我们还通过‘养鱼肥水育珠’的方式调控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量进行育珠,既减少投饵施肥,又减少人工投资成本”。

    培育中国特色

    “南海大珍珠”

    纵深▶▷

    2008年5月,谢绍河担任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所长。尽管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他并不满足,又开始研究利用大珠母贝植核培育海水大珍珠这一新课题。

    “在太平洋岛国生产的珍珠称为‘南洋珍珠’,世界总量只有3吨—5吨/年,南洋珍珠价格比中国海水养殖的‘南珠’高出百倍,达到每公斤100万元。”谢绍河渴望攻克大珠母贝养成技术瓶颈,开创培育中国特色的养殖“南海大珍珠”产业。

    太平洋岛国有着适宜大珠母贝生存的天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繁殖育苗养成母贝成活率高。而我国原有的技术一直未能培育成功母贝。

    谢绍河与广东海洋大学研究人员“多管齐下”,采用不同养殖网笼、放养密度、回流动态以及不同季节调节吊养水层的科学管养措施,调节大珠母贝幼体活力、控制神经机能方法,使幼贝顺利度过生长敏感期。

    2011年11月,首批由人工繁殖育苗养成至提供植核育珠的母贝,取得成活率达到5%以上的好成绩,养成的大珠母贝已于2013年进行试植核育珠。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2014年,由国家贝类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教授等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南海大珍珠”项目进行了现场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为国内培育海水大型名贵珍珠奠定了基础,成果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

原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5-01/19/content_7392473.htm

【上一篇】: 国瑞科技奖特等奖谢绍河回报家乡—— 50万奖金捐作助学基金   【下一篇】: 这已经到最后一篇了。   【返回列表】
新手上路
版权所有 © 2013 2024 绍河珍珠
技术支持:捷胜网络